受疫情影响,本年清明不发起现场祭拜,云祭拜获得推广。图为广州市银河公墓一角。南边日报记者 郑一见 摄 南边网讯 蒙蒙细雨中,松柏更显苍翠。在广州市银河革命公墓,事恋人员秦晓燕手戴空手套,穿戴一次性雨衣,捧着一束黄菊,逐一向墓碑敬献鲜花。“献花时要蹲下,鞠躬行礼要弯腰九十度,一天下来反复五六百次。”秦晓燕说,“疫情阻隔了市民现场祭扫的脚步,他们的忖量之情就要靠我们来通报,固然有些辛苦,但心田以为神圣而庄重。” 清明期间,广东各地暂停了种种殡葬场合的现场祭扫,建议市民群众延期祭扫、居家追思、网上拜祭,同时提供会合祭扫、“信邮哀思”等绿色文明祭扫方法。疫情下的清明祭扫,一线殡葬事情者、爱心志愿者等化身“摆渡人”,满意群众祭扫需求,通报逝者家眷的追思情。 在广州市殡葬打点处,志愿者张密斯正在当真分拣市民写给逝者的“家信”,仔细查对信封上的殡葬场合地点。不久之后,这些“家信”分送到广州市各殡葬场合,由事恋人员安排于逝者墓碑、骨灰盒前,让家眷的忖量“被瞥见”。 这是广州市民政局为市民提供的“信邮哀思”处事。“看到广州公益‘时间银行’平台上在招募志愿者,我就报名介入了。”张密斯说,寄过来的一封封“家信”,饱含家眷对逝者的深深忖量,参加个中很有意义。 张密斯故乡在辽宁,每年清明,假如不能回家祭扫,她就会写上一封信寄归去,让怙恃将信件安排在逝去亲人的墓前,“但愿通过这种非凡的方法,让天堂的亲人知道,我们此刻过得都很好”。 在广州市银河革命公墓,每个骨灰堂都配置了天堂信箱。事恋人员接听市民打来的处事电话,记录下他们的“寄语”,然后将其代书在特制的“爱心卡”上,投放到天堂信箱里,可能摆放到安顿逝者的坟场或骨灰盒前。 肇庆市广宁县殡仪馆推出公益代祭处事,不少家眷选择通过这种方法来追思亲人。28岁的事恋人员何标曾打仗到一位年过七旬的孤寡老人张奶奶。在邻人的辅佐下,老人举办了公益代祭处事的网上申请。接到申请后,何标取代张奶奶为她逝世的老伴送去忖量和牵挂。 祭扫之后,殡仪馆事恋人员来到张奶奶家里,为老人播放祭扫视频。看着视频,老人感动地流下泪水,握着事恋人员的手,不断地说着感激。“在无情的疫情下,更要做好温情的处事,取代逝者家眷表一份哀思。”何标说。 对付广州市民周密斯来说,往年清明,家里城市筹备鲜花、水果、烧肉等祭奠品,前往骨灰楼现场祭扫。本年,受疫情影响,一家人响该当局建议,选择在家祭拜。“清明重在追思,典礼可以简化,只要一家人在一起,心田保持对先人的忖量,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清明。生者平安才是对逝者最大的告慰。”周密斯说。 南边日报记者 汪祥波 通讯员 叶金鑫 廖培金 |